编者按
3月7日,《学习时报》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城市”栏目刊发市委书记胡玖明署名文章《孝感:一座以孝为名的城市》。文章从“城以‘孝’名越千年”“简牍遗墨传孝语”“悠悠孝德润澴川”等方面,介绍了孝感传承弘扬中华孝文化的悠久历史、悠长文脉、悠扬神韵。本报今日予以转载,敬请关注。
■胡玖明
一个传说感天动地,一片厚土生生不息。
孝感,处云梦古泽之畔、江汉平原一隅,因东汉孝子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久负盛名的中华孝文化名城,也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市。
2024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首站来到孝感,在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让孝感这座城市瞬间吸引了外界更多关注的目光。
走进孝感,历史文化和山川形胜,无不印证着外界的风评。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脉悠长,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麻糖米酒的起源地,出土了中华第一律(秦律)、中华第一长文觚和中国最早的“家书”,诗仙李白曾在这里生活十年,留下多部传世名篇……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大秀美之城、中国孝文化之乡等一系列城市名片彰显着它的独特底蕴和魅力。
城以“孝”名越千年
孝感因“孝”得名,以“孝”闻名。古代二十四孝中,董永行孝感天、孟宗哭竹生笋感地、黄香扇枕温衾感人的故事都发生在孝感,其中以“董永行孝感天”最为有名。清代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汉安陆县地,刘宋置孝昌县,以孝子董永名也。据考证,南朝宋世祖孝武帝刘骏,大力倡导孝行,于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在此处设置新县,取名“孝昌”,以彰此地民风淳正、孝行昌盛。五代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为避祖父李国昌的名讳,在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改孝昌为“孝感”,取意“以孝感天下”。由此,这里以“孝”为名,已有1570多年历史。
地以“孝”名,风以“孝”淳。千余年来,孝文化在这里生生不息,特别是明清时期,这里广修墓祠碑坊,祭奉孝义典型,孝道思想蓬勃发展,孝子故事层出不穷。《孝感县志》记载的明清两代孝子有传者约500人,《应城县志》载有85人,《云梦县志略》载有30人,《同治汉川县志》载有57人……孝文化在孝感代代相传,成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和城市标识。自1996年以来,孝感连续开展“十大孝子”和“十大孝亲敬老小天使”评选表彰活动,共评选出200多名新时代孝子,他们的感人事迹不断赋予孝文化“孝忠、孝诚、孝敬、孝爱”时代内涵,他们的精神力量滋润感召着一代又一代澴川儿女,凝聚成“中国孝文化之乡”丰厚的孝德资源,孕育出“至孝至诚,图强图新”的孝感精神。
文化是城市的根脉和灵魂,只有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一座城市保持蓬勃生命力。孝感历届市委、市政府把打造孝文化名片作为一份特殊的历史使命,早在2006年就提出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2013年、2018年、2023年,先后制定《加快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纲要》《关于加快推进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扎实推动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全力争创以孝德文化为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努力让孝爱之城绽放孝爱之光,在澴川大地形成“小孝齐家、中孝敬业、大孝报国”新时代孝德孝义、孝风德韵。
简牍遗墨传孝语
八万里大楚雄风,三千年梦泽古韵。昔日,孝感地属云梦古泽,今日,云梦乃孝感所属一县。在地域上,云梦是小县;文化上,却堪称文物大县。20世纪70年代以来,云梦先后有多次简牍考古发现,出土了3500多枚战国秦汉简牍,作为重要历史进程的原始记录和直接遗存,填补了传世文献的诸多空白,也让这里拥有“秦简圣地”“简牍之乡”的美誉。
云梦出土的秦汉简牍中,以睡虎地秦简最为知名。除了秦律之外,云梦睡虎地4号秦墓中还出土了两封2200多年前的木牍家书,是当时正在秦楚交战前线的士兵“黑夫”和“惊”兄弟俩,用木牍给家人写的两封信,记载了“黑夫”和“惊”两兄弟问候家人、向家人报告自己在军队里缺衣少食的情况等内容,是截至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家书实物。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信中出现七次之多的“毋恙也”,意为“是否平安”,是问候之语,他们频频向母亲、大哥和其他亲友问好,“惊”还牵挂着他的妻女。今天细细读来,家国情怀、孝悌之义跨越千年,跃然眼前。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