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缘

作者: 殷寅波
        走亲访友,捧一碗滚烫的桂花米酒,细细啜饮,吃几块桂花糕点,暖在心坎,甜在心底,惬意得很,思绪一下子拉到多年前的桂花香了。
        第一次闻到桂花香,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我出生在平原地带,澴河水由北流向南,撞到一方石寨,河流渐缓,改由东流到西,积水成潭,潭深数尺,鱼儿众多,味道鲜美。枯水季节,浅浅河水放缓脚步,经千百年的沉淀,泥沙留了下来,成为或宽或窄的沙滩,滩的上游被称为上河滩,人们依水而居,姓氏以王姓为主,村落与河有关,被称作王家河。
        我的老家,河水渐缓,逐年沉淀,形成一片畈地,以殷姓人家为主,被称为殷家畈。殷王两家田相连,地相接,心相通,相互通婚,殷王辈份,一一对应不乱,同辈通婚,不岔辈。自有村落以来,殷王不分家,和睦共存,代代友好往来,为田为水,相互谦让不纷争。
        王家河因近河滩,蓄水保湿差一点,以种植旱庄稼为主,河滩遍布湿地松。殷家畈因淤泥成畈,水土保持好,以种植水稻为主,依河堤遍植杨树,柳树,河滩到处都是芦苇,绵延不断。上下河畈之间虽不足十里,各个不同。
        上河滩,一年四季绿油油;下河滩,四季之变,清晰明了。春天,杨柳依依,满河的杨树、柳树,随风摆动,婀娜多姿,绿意盎然。夏季,水稻清秀的绿,撒满一畈又一畈,绿得养眼。秋季,芦花飞雪,一眼望不到头,稻浪翻滚,稻子把大地染成金黄,稻花阵阵,飘溢在田间地头分外香。冬季,雪花用洁净染白满河滩,厚厚的积雪,白茫茫一片,非常壮观。
        王家河艳羡殷家畈四季景色变幻多端,殷家畈羡慕王家河四季长青,最羡慕的王家大院有一棵百年桂花树。
        那年那月,空气异常清新,谁家红萝卜炖肉焖汤,全湾都闻得到肉香是哪家。有人发出感慨,“我家有萝卜,哪家有肉,一起炖,你吃你的肉,我吃我的萝卜。”吃,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闻香却是被动的。
        八月桂花开,桂花香飘十里,一点也不假。桂花浓郁的香味,随风飘出桂花树人家,越过田野,飘到我家,清香迷人,我家就在殷家畈。
        桂花早晨香味是淡淡的,中午烈日当头,香气四溢,渐渐浓酽,一阵又一阵的香,让人心醉。天真无邪的我们,总想去抓住桂花香,可一闪而过,随风而去。及至上小学,逆流而上,进入王家河,如入迷宫。村民比邻而居,密集得很,看似巷巷相通,又相互阻隔,寻一窄巷,又相互串连,走过来走过去,好久才摸出一些门道。东西向巷道宽,南北向巷道较窄,站在高处看,星罗棋布,每隔十余户相互交错又相连。
        顺着桂花香,终到桂花院落,南北相距不足一里,经过弯弯绕绕的里巷弄堂,尽如行千山万里,才到达彼岸一样难寻。桂花树是王俊家的,他的祖上殷实,为庇护子孙,栽下一棵桂花树,没想到香飘十里,子孙开枝散叶,桂花香依旧。
        王俊的家族波折得很。他的祖父先为国民党,后起义投诚,参加解放战争。曾祖父用他祖父军饷置办田产,修建起以青砖作墙、上好杉木做门窗梁柱的六进六重房屋,可容纳几十人居住,成为人们向往的好去处。
        勤扒苦做的曾祖父,以为置办房产,田产,可管一代又一代,对长工,佃户,租户等也慷慨,不像一毛不拔的“周扒皮”,只期盼他祖父回来继承不菲家产,娶妻生子,光宗耀祖。
        曾祖父早早为他祖父寻得一房媳妇,祖父战斗间隙回了一趟家,算是结婚了。祖父作战英勇,深得上司喜爱,欲把爱女许他为妻,王俊祖父坚辞不受,后回乡务农。衣服着装,处事行为,依然有军人气质,挺胸收腹,举手投足,一副标准军姿,不减当年。
        老家过门媳妇,因信息不畅,听说王俊祖父在部队结婚,一气之下改嫁他人。王俊曾祖父因有殷实房产、地产,被定为地主成分,举家悄悄迁到离王家河较远的一村落。
        村落与殷家畈同宗同谱,依山坡而建,成为一个自然村落,名为殷家山坡。当地民风淳朴,互帮互助意识较强,接纳了王俊祖父。殷家山坡有几家人曾经为王俊曾祖父的田地租户,没有因翻身得解放,就忘记过去,腾退田地、房屋,给王俊祖父一家大小居住、耕种,得以生存。王家河的房屋空置起来,办成学堂,供本村小儿读书。
        王俊祖父后来娶了一房媳妇,也就是王俊的奶奶,生下一子,便再无子女,独传一枝。王俊父母结婚,生下王俊兄弟俩。
        奶奶勤劳,王俊祖父在部队学会做面条手艺,技术精湛,面条规整筋道,又有嚼劲,深得附近村湾人们喜爱。政策发生改变,其家也被取消地主帽子,改为富农。家也从殷家山坡搬回原地,房产却充了公,只余一幢老祖屋。老祖屋三间厢房连着三间正屋,还归王俊祖父。王俊的曾祖父已逝,栽下的桂花树依旧在,其祖父与祖母将桂花收集起来,做成桂花面条,桂花米酒,桂花糕,味道纯正,王俊的父母也得到真传。送来加工面条的人,没有现金,以麦子抵工钱,他家将麦子加工成面条制品,做些小买卖,补贴家用,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口快速增长,王家老宅改的学堂已容纳不下学龄儿童。学堂搬迁,将王家老宅所在地的学堂,尽数拆除,建成学校,又将一所庙宇并入,合二为一,学校面积增加不少。王家祖宅幸存下来,桂花依然每年八月,飘香十里。
        王家兄弟继续读书上学,王俊家做的面条味道好,口碑好,生意一直不错。后来,机制压面机进入市场,来加工面条的人愈来愈少,王俊父母也上了年纪,再也不想做桂花面、桂花酒、桂花糕,压面机也停摆,只剩年年桂花香,引来人们接下散落的桂花,学着做一些桂花米酒、糕点,味道相差甚远,留着自己过过嘴巴瘾罢了。
        桂花香得醉人,落得实诚,为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对我则留下对家乡的无比眷念。只想闻得桂花香,何须常叹桂花落,桂花树成为大家的记忆树。
        离乡越久,思乡愈切,一年深似一年,不知桂花树可在,十里还闻得到飘来的桂花香吗?故乡的村落、小河和桂花树可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