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一过,外出谋生的人们陆续踏上行程。我的叔伯兄弟、姑舅老表、姨老表的行囊里定藏入了家乡的臭豆腐。
我的家乡地处江汉平原,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阳光雨露充沛,是农作物的天然摇篮,大豆、白菜、辣椒等作物在土里扎根,茁壮成长。儿时放学回家,饭桌上常有一碗臭豆腐和一盘腊肉炒白菜薹,吃得满嘴生香,那就是家乡春天的食味,镌刻在舌尖上,烙印在脑海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想起那熟悉的味道。
依稀记得一个周末,几个老表到我家吃饭。十几岁正是好动易饿的年纪,老表们在餐桌上狼吞虎咽,吃相不雅,一个老表含着满嘴饭说:“就着臭豆腐,能多吃两碗饭。”母亲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满脸幸福感。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们已各奔东西。只有在春节这个举国同庆、万家团圆的日子,才有机会回家团聚。这是母亲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光,大年初一自家侄子来拜年,初二外孙来拜年,初三女婿来拜年,初四姨侄来拜年……母亲和这些看着长大的孩子们叙着家常,回忆起多年前的往事,笑声在空气中荡漾。
去年春节不知是谁提起儿时吃过的臭豆腐,母亲便记在心里了。家乡的臭豆腐在外面买不到,不是湖南的黑色臭豆腐,也不是超市里卖的红色豆腐乳,而是灰色的小方块,淋上菜油,蒸熟蒸透,一股淡淡的臭味扑鼻而来,夹起一小块放入嘴里,轻轻一嚼,似融化了,释放出储存已久的浓烈的香味,入喉入胃,入鼻入心,霎时间味蕾激活,胃口大开。就像母亲常说的“臭豆腐闻着臭臭的,吃着香香的”,吃过一次便再也难忘其独特的味道。
年过七旬的母亲执意要种黄豆,说超市里卖的黄豆都是圆鼓鼓的,自家种的扁圆的小黄豆打出来的豆腐味道才纯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秋天门前的晒场上扁圆的黄豆铺了一地,在暖烘烘的阳光里散发着质朴的香味。等到腊月,隔壁湾打年豆腐的豆腐铺开张了,母亲早早地去排上队,浸豆、磨浆、摇浆、煮浆、点浆、压制成型,一块块冒着热气的豆腐装进竹箩筐挑回家。放冷后,切成一条条放在簸箕里晒至半干,再切成小正方块装入盆里,用厚厚的棉絮把盆裹住,几天后长出白毛,撒上盐、料酒、剁椒拌匀,装入平日搜集的瓶瓶罐罐里。厨房的长桌上一溜条排开的瓶瓶罐罐,像整装待发的队伍,今年春节母亲便实现了孩子们旧年的念想,带着家乡的臭豆腐再出发。
背起行囊奔赴远方,有家乡的臭豆腐相随,犹如亲人的牵挂相伴,旅途不再孤单。在外打拼的日子,无论置身何种境遇,看到臭豆腐就会想起亲人的叮嘱“人是铁饭是钢,要好好吃饭”,仿若阵阵暖流涌入心间,增加了前行的勇气和力量,步伐变得更加从容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