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仙女山街道办事处第一小学王秀兰)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双减”政策逐步落地,如一阵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个角落,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双减”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由此,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成了当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同时也承载着“减负增效”的重要使命。
一、精准把握教学目标,锚定高效课堂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对课程标准细则、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深度研读,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制定精准、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记叙文时,不再将冗长的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信息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聚焦课文的叙事线索、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将目标细化。分层次分任务,让学生能找出文中的关键事件,通过分析人物具体语言、动作描写来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并模仿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如此,学生清楚知道每节课的学习重点,避免精力分散,从而使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提升。
二、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活课堂生命力
情境创设引人入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情境化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课堂兴趣的最好途径。
利用多媒体资源,为语文课堂搭建多彩情境。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师播放庐山云雾缭绕、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视频,同时配上古典悠扬的音乐。学生视觉、听觉被充分调动,仿佛穿越时空,与诗人共赏美景,对诗意的理解不再晦涩难懂,而是水到渠成。记忆是立体丰富的,通过视听结合,对文字的具体感受,丰富了记忆的层次感,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印象。在这种情境助力下,学生诵读古诗时,情感也更加饱满真挚,对古诗的记忆也更深刻。
问题驱动启迪思维。摒弃满堂提问的低效模式,精心设计有梯度、启发性的问题。
学习《司马光》一文时,教师可以先问“孩子们,看到小伙伴掉进缸里,其他小朋友的反应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接着追问“司马光为什么想到砸缸救人,这体现他怎样的品质”,一环接一环,逐步引导,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培养思维深度;最后抛出“如果是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吗”的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课堂在问题链的牵引下,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人。
三、多元融合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小组合作共促成长。将学生分组共同探讨课文重难点,像剖析小说章节中的复杂情节、探讨童话蕴含的道理。小组内分工协作,有的负责记录,有的组织发言,有的补充观点。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不同思维相互补充,既提升理解能力,又锻炼合作交流与表达能力。
读写结合强化素养。阅读与写作紧密相连,学完优美散文,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修辞手法、结构布局进行仿写。读《美丽的小兴安岭》后,让学生描写家乡的一处美景,将阅读积累的语言素材转化为写作实践,以读促写、以写助读、读写相长。
四、优化作业设计,巩固课堂学习成效
分层作业因材施教。依据学生学习状况分为基础、提高、拓展三层。基础作业针对知识掌握不扎实学生,侧重于字词巩固、课文背诵;提高层学生增加阅读理解、句式变换练习;拓展层则布置创意写作、文学名著阅读分享等任务,让不同基础的学生皆有收获。
趣味实践作业融学于乐。设计富有趣味的实践作业,学完民间故事单元,让学生分组编排课本剧,从角色塑造、台词打磨到舞台表演,全程参与。这不仅可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还能锻炼综合素养,使语文学习跳出书本,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