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礼赞孝子典型,传承孝敬美德;弘扬孝爱精神,凝聚奋进力量。12日,“孝星闪耀·爱满澴川”孝感市第十三届“十大孝子”评选结果揭晓,许莉平、余成宏、胡玉平、边丽、杨志萍、汤建军、刘惠林、刘玉华、方仁、蔡兴望获评新一届“十大孝子”。他们用实际行动抒写孝爱故事,生动诠释了“孝”——这个中华民族独特而鲜明的品质,传递了向上向善正能量。
许莉平
以爱之名
书写家庭担当的感人篇章
在安陆市雷公镇王畈村,有一位名叫许莉平的女性,她以自己的坚韧与无私,书写了一段关于家庭、责任与爱的传奇。
2008年,许莉平的母亲突然离世,让这个家庭瞬间失去了主心骨。年迈的父亲许长华身体每况愈下,被诊断出多种慢性疾病。妹妹们尚年幼,无法承担起家庭责任。面对这样的困境,许莉平与丈夫李德贵毅然放弃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王畈村,用他们的双手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回到家乡后,许莉平不仅要照顾年迈多病的父亲,还要兼顾两个妹妹的成长与教育。每天早上天未亮就起床,准备一家人的早餐,随后是忙碌的田间劳作;傍晚时分还要辅导妹妹们的功课,直到夜深人静,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入睡。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两个妹妹逐渐长大成人,各自找到了归宿,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父亲被确诊为尿毒症,治疗费用高昂,且需要定期进行透析以维持生命。为了省钱,许莉平每天骑着三轮车,风雨无阻地将父亲送往医院进行透析。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公交也停运了,许莉平只好冒着大雪用三轮车将父亲推到安陆城区。27公里的路程,许莉平一步一滑,足足花了5个小时才将父亲送到医院。到了医院,她整个人都虚脱了,衣服也湿透了。
除了身体上的照顾,许莉平还经常陪父亲聊天解闷,鼓励他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病魔。在她的陪伴下,父亲虽然身患重病,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随着病情的加重,父亲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了缓解父亲的痛苦,许莉平购买了一台吸氧机。为了持续供应氧气,她不得不频繁地往返安陆市的大小医院,将一个个沉重的氧气瓶运回家。
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她还抽空到附近的工地打零工,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却从不言苦。
许莉平的事迹很快在当地传开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向她伸出援手,给予她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支持。
2022年8月,许莉平被安陆市委宣传部、安陆市文明办授予2022年度“安陆好人”孝老爱亲类荣誉称号,成为了社会公认的道德模范。
余成宏
孝敬父母
任劳任怨
在大悟县东新乡高冲村,只要提起村民余成宏,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的,直夸他是个大孝子。
1974年7月,余成宏出生在大悟县东新乡高冲村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里。由于家大口阔,余家兄弟姐妹六人经常缺吃少穿。尽管如此,余成宏的父母却乐天开朗、勤俭持家,用羸弱的身子支撑着这个大家庭。
在余成宏7岁那年夏天,母亲白天劳累了一天,晚上休息时因为炎热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就拿起蒲扇,轻手轻脚地帮母亲扇风。
初三那年,家里没钱给余成宏交学费。懂事的他知道家里供不起学费,初三下半年就主动辍学回家务农。余成宏在家干了两年农活,就被同村的长辈们带去工地上当小工。那时小工一天才13元,年底归来时,他用90元给父亲买了一双鞋,给母亲买了一件棉袄,其余的钱都交给母亲了。
1991年,余成宏跟老表、舅舅、姨爷等几个人去山西挖煤挣钱。五月初五那一天,余成宏听说矿下发生了瓦斯爆炸。他放下碗,不顾一切地下井救人。
2017年,父亲余廷富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每次父亲出门,他总是紧紧跟着。有一次,父亲出门未归,他动员亲戚朋友连续寻找了两天。找到父亲的那天下着雨,父子俩抱头痛哭。余成宏自责没有把父亲照顾好,因为此事,他几夜没睡好觉。
2018年,父亲病情加重,手脚无力。余成宏早上把父亲抱到堂屋来,晚上又把父亲抱到房间去,悉心照料,任劳任怨。但父亲最终还是没有扛过去,于当年年底病故。父亲走后,余成宏更是对母亲悉心照顾,每天去看望三次。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双儿女也都特别孝顺。
胡玉平
孝老爱亲
构筑幸福家庭
22年来,面对卧病在床的岳父母和患精神分裂症的妻弟,他负重前行任劳任怨,把孝道掺进了柴米油盐,以拳拳孝心为年迈羸弱的岳父母遮风挡雨,用殷殷真情为妻弟求医问药、细心守护。别人对好女婿的评价是“一个女婿半个儿”,却称他是“一个女婿一个半儿”。他就是孝昌县纪委监委干部胡玉平。
1999年,胡玉平与妻子李海丽结婚。婚后夫妻二人勤俭持家、孝老爱亲,日子其乐融融。2001年初,儿子半岁时,妻弟突发精神障碍。作为家里唯一的顶梁柱,胡玉平让妻子照顾儿子,勇敢挑起照顾妻弟的重担,坚持每年春秋两季将妻弟送往孝感市康复医院,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康复治疗。
治疗期间,他每周到医院去一趟,为妻弟擦洗身体、更换被褥和衣物,想尽各种办法安抚其情绪。这一坚持就是13年。
在这13年里,胡玉平承担起岳父母一家的全部费用,个人工资基本上全用在妻弟的治疗上,而全家日常生活就靠爱人的工资和他姐姐弟弟的支援得以维持。
皇天不负有心人。2013年,在胡玉平倾囊治疗和悉心照料下,妻弟的病情得到全面控制。
2009年6月,胡玉平的岳母中风瘫痪,3年后岳母因病截肢……无论生活多艰辛,胡玉平从未抱怨过,岳母住院期间,他就请年假陪护照料,给岳母喂饭喂药、洗澡翻身、清理大小便;岳母在家期间,他就和爱人每周末骑车去探望,为岳母洗头洗澡、打扫卫生、做饭。
2020年4月至6月,胡玉平的岳母先后3次住院,全程都由他照护服侍。他每天像个陀螺在医院、办公室和家3点之间高速打转。
屋漏偏逢连夜雨。2022年10月,胡玉平的岳父因患直肠癌做了手术。住院期间,他请假陪床服侍。岳父康复后,胡玉平又把岳父接到家里休养。在家孝敬父母,照顾亲人,在工作中忠诚尽责。胡玉平是街坊邻居眼中的大孝子,也是同事、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边丽
让老人安度晚年
是我应尽的责任
安陆有位好儿媳,她叫边丽,今年64岁。30年来,她一直孝敬公婆,主动承担赡养重任,当婆婆患病时,她悉心照顾,受到婆家和左邻右舍的一致好评。
1994年,边丽搬到解放社区工行宿舍居住。1995年,边丽的老公因病去世,让她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看着年幼的孩子和独身的婆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就这样,边丽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她一边工作一边抚养孩子,用爱为孩子编织着温暖的港湾,教导孩子勇敢、善良、坚强。对于婆婆,她更是尽心尽力。每天,她都会为婆婆准备营养丰富、口味适宜的饭菜,还会定期为婆婆打扫房间、整理衣物,细心准备生活用品,从洗漱用品到日常药品,一应俱全。
婆婆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去年冬天患病住院,因为天气寒冷,老人洗澡不方便,她就打好热水,为老人擦拭身体,更换衣物。边丽还根据医生的嘱咐,每天往返家中准备营养餐食。在她精心调理和医生治疗下,婆婆身体恢复出院回家。
除了照顾婆婆的生活起居,边丽还非常关心婆婆的精神生活,经常带着婆婆一起旅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30年来,老人一直跟随边丽一起生活,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她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婆婆经常对别人说:“我有一个好儿媳,跟我亲生女儿一样。”邻居们也都纷纷称赞她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媳。而她却总是谦虚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婆婆就是我的亲人,照顾她是我的责任。
杨志萍
以柔肩挑重担
用坚守诠释“最美军嫂”
以“军嫂”之肩,用日复一日的忠孝坚守,默默扛起照顾双方老人的重任;以孝心匠能,耕耘教坛,潜心培养护理人才,不断开拓养老护理和智慧康养新领域;积极投身敬老爱老助老志愿服务,为温馨社区、社会老人带来阳光般的温暖。这是湖北职院杨志萍老师的日常写照,也是她对中华孝文化的生动阐释。
杨志萍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教师,丈夫是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人员,飞行任务重,很少有时间照顾家庭。
2009年4月,结婚后的杨志萍就接手了照顾双方父母的重任。杨志萍不仅对公婆孝敬有加,对于婆婆九十多岁高龄且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更是尽心尽力地照料。
15年来,她承担起照顾双方共五位老人的责任,让丈夫在部队全身心投入工作。
2019年夏天,杨志萍发现婆婆吃饭的时候咀嚼食物不像往常,嘴巴不利索。她连忙开口询问,这才知道婆婆口腔里长了一个小肉瘤,由于怕添麻烦,一直忍着没说,结果肉瘤越来越大,已经影响到了进食。当时,丈夫正在外执
行任务,家里的小儿子才刚满一岁,她既要工作又要顾家。没有迟疑,治病要紧,她赶紧带着婆婆去医院住院治疗。杨志萍抱着一岁的儿子,楼上楼下办理各种手续。婆婆住院期间,上班、孩子上学、做饭、送饭、陪护、照顾,一样也没有耽误。
杨志萍亲力亲为,陪五位老人到医院体检,换季给老人买新衣,顺着老人的心意让老人开心,凡事、处处、时时想到老人的心坎里。
杨志萍用孝道,为这个“军人之家”撑起一片天。2022年,杨志萍被部队授予“优秀飞行人员家属”“最美军嫂”称号;2023年,被部队授予“黄麻传人”年度标兵称号。
杨志萍为人师表,用良好的师德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她负责护理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每年做好1000多名学生的实习管理,尤其对单亲家庭学生和家庭困难学生关怀备至,让一批又一批养老护理人才走上工作岗位。
此外,杨志萍还长期坚持志愿服务工作,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2020年至2022年,她积极参加社区安排给下沉党员的各项任务,参与社区核酸采集、居民生活保障等各项工作。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她不仅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给予情感上的支持,经常陪伴老人聊天解闷,参与组织院内活动,让老人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