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南区第二实验小学郭驰
小学科学以常识教育为主,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开拓和提高自己的眼界,响应时代的号召,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培育出符合国家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堂好的科学课,需要认真准备,扎实做好做足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方面的功课。
课前,做好充足准备
首先,需要理清课堂脉络。以《雾和云》为例。《雾和云》是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8课,该单元在探究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基础上,对云、雾、露、霜、雨、雪、雹等天气现象的形成进行模拟实验和做出解释,进而在宏观的背景下让学生对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雾和云》基于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知识,进一步探究雾和云这两种天气现象的成因,为后面探究“露和霜”“雨和雪”的成因建立实验和推导范式。
其次,需要补充科学知识。以《植物的简单分类》为例。《植物的简单分类》是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4课,该单元从田野里的植物出发,学习对植物进行简单二歧分类的方法。通过对植物进行分类,进而了解生命世界的丰富多样;通过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了解生命世界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现象的规律。
接下来,需要设计实践活动。以《生锈与防锈》为例。《生锈与防锈》是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课,该单元主要探究物质的各种变化。小学阶段的科学实践活动一般有观察、制作、实验、调查等类型,本课属于实验型。实验类实践活动需要明确的实验目的、方便易得的实验器材、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清晰的实验现象和经得起推敲的实验结论。明确了实验目的,准备好了实验器材,就可以开始实验了。实验可以根据难易程度选择以小组形式进行,或以个人进行。实验前需要叮嘱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清晰地描述出来。最后全班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最后,可以适时地增加趣味性。以《颜色变化》为例。《颜色变化》这一课里有三个实验,分别是观察“淀粉遇碘酒变蓝”“紫甘蓝汁遇酸或碱发生的颜色变化”和“白糖加热后的颜色变化”。这里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特点,在课前用淀粉水提前在纸上写字,然后喷洒碘酒以达到“密信”的效果,也可以制作一朵纸花,在花朵上沾上白醋,叶子上沾上洗衣粉水,接着喷洒紫甘蓝汁以达到魔术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课中,以学生为中心
准备工作做好了,在上课时我们还需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尽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观察、推测、分析、质疑,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形成正确的认识。
课后,在反思中精进
课上完了并不意味着结束,课后的反思是提升的捷径。如在准备《探究技能控制变量》这一课时,在课后发现制作简易电磁铁时学生存在困难,我们便通过讲解每一个元件的用法、教师演示制作过程、视频循环播放制作方法等方式来降低实验难度,以达到学生能自己动手实验的目的。如在《雾和云》中,课后我们发现制造雾时现象并不明显,有教师指出雾的形成条件其实除了饱和的水汽和冷却的空气外,还需要有凝结核,而我们上课当天空气质量不错,不利于观测雾,所以后期可以选择用线香点燃后增加空气中的颗粒物质,以增强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