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程荣 东通讯员程增菊)
千千万万的人,有千千万万种人生轨迹。但对于逝者来说,他们的人生终点站是一样的。送他们最后一程的人,就是火化工,这是大多数人没有勇气去做的工作。
安陆市殡葬管理所技师李汉涛,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如此特殊的行业。29年来,他默默坚守殡葬工作第一线,用爱心为逝者送行,给家属以慰藉,在世俗与偏见中笑对人生。今年10月,李汉涛获评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
外界对殡葬行业的偏见,李汉涛是一开始就知道的。1995年,二十刚出头的李汉涛中专毕业,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就有朋友劝他三思。
考虑再三,李汉涛在安陆殡仪馆当上火化工。
自此,一些邻居和熟人直摇头:“一个好端端的小伙子,干什么不好,偏要烧死人,晦气一辈子!”
一些亲戚朋友也或多或少都对他有些远离,逢年过节的互访也少了。因为职业的特殊性,在外与人交往,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李汉涛从不主动跟别人握手,只有别人伸手他才敢握,庆幸的是,他的家人还是挺支持他的。
其实,面对各种冷嘲热讽和世俗偏见,李汉涛也一度彷徨过。但转念一想,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得有人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从此,他把世俗最不能理解的工作当成自己的终生信仰,始终带着感恩带着感情当好生命最后一程的守护者。
从事殡葬行业数十年,现在的李汉涛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每个生命都值得敬畏和尊重,能让每位逝者最后一程走得更体面更有尊严,我觉得这样的工作特别神圣,特别有价值。”
在殡仪馆工作,看到最多的是形形色色的遗体,听到最多的是撕心裂肺的哭声,哀乐常年伴随着他的工作。在常人惧怕、敬畏的工作环境中,李汉涛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在火化工的岗位上,从进尸到火化、出灰,每一个环节都细心对待。
有一年盛夏,一位独居老人在家里去世,一周后儿女们前来探望才发现,而此时遗体已经高度腐烂,家属打电话向殡管所求助。李汉涛当即带着火化班的同事赶到现场,但遗体的腐烂程度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家属们都用毛巾捂着口鼻不敢靠近。他适应了好一会儿才走进房间,和同事们一起开始认真装殓老人的遗体。一旁的家属感动得热泪盈眶,握着李汉涛的手,连声道谢。李汉涛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众多苦差事中,最脏、最累的活儿还是火化炉炉膛清理检修,因为炉膛空间极其狭窄,只有80公分高,70公分宽,人钻进去之后只能蹲着或者跪着作业。黑暗的炉膛里还弥漫着呛人的烟尘及令人窒息的油腥味等,别说干活了,就是在里面呆上几分钟都要大汗淋漓、呼吸急促。李汉涛却每次都挺身而出,带头去干。他在炉膛里面经常一呆就是两个小时,清扫烟灰杂物,检修维护机器设备。等他出来的时候已经累得全身无力,腰都直不起来了,鼻孔里还有黑灰……
安陆有“送人要赶早”的风俗,很多家属天不亮就将逝者送到殡仪馆,10点之前,火化间最忙碌。为此,李汉涛经常连早饭还来不及吃就开始了忙碌的工作,忍耐着高温,坚守在火化炉前,没有一丝懈怠,毫无一句怨言。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李汉涛还认真钻研炉膛改造技术,对火化机进行了加工改造。改造后的火化炉不仅耗油量减少了,化尸时间也大大缩短,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在殡仪馆工作,还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就是逝者家属的“情绪失控”。李汉涛有时也会遇到一些逝者家属发脾气,每当这时,他都默默忍受。
“这个活总得有人干吧”,李汉涛认为,这份工作是行善积福的过程。
“做了这份工作,才深感要珍惜活着的人。”每天与遗体打交道,李汉涛更明白热爱生活才是人生真谛。
作为一名普通的殡葬行业职工,李汉涛没有感天动地的惊人壮举,但他始终保持本色,不忘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身价值,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当人们欢乐而忌讳我时,我会为他祝福;当人们不幸需要我时,我会主动帮忙。”这就是李汉涛,一个普通的火化工,工作在人生的终点站,默默守望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