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作者:
上接1版

        望向广袤田野:“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湖广熟,天下足。”稻作文明悠久的湖北,是扛起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重担的农业大省。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汉平原上的咸宁市嘉鱼县:“又是一个秋收秋种的季节,来看看这里的农村,看看这里的庄稼。”
        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一望无垠,一排排、一列列,满目青翠、生机勃勃。
        沿田埂走进菜地深处,总书记笑着说:“一看就会有个好收成啊!”年轻时干过农活,他细问蔬菜生长期、问收割存储、问销量价格,“无论是耕作技术、组织形式,还是市场销量、农民收入,一路看下来都很稳定”。
        最牵挂的,还是乡亲们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要让农民得到实惠。”田里劳作的菜农叶祥松聊起收入打开了话匣子。临走时,总书记微笑着探身向前,伸出手来。老叶迈前一步,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无论是零星种植,还是规模化经营,关键是提高生产力。现代农业发展宜大则大、宜小则小。”
        潘家湾镇四邑村,平原人家,粉墙黛瓦。听闻这片农房是2011年集中建设的,习近平总书记问道:“过去的房子呢?”
        “距离这儿也就两里路,迁建后,都恢复成了耕地。”
        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党中央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擘画中,具体部署了养老事业的发展。农村地域广袤,总书记放心不下村民的养老,这次来,他先来到了村养老服务驿站食堂、村卫生室。
        在食堂,总书记同两位师傅亲切交流,了解食堂便民惠民情况。卫生室内,中药西药、刮痧理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总书记给现场老人们的叮嘱朴实而温暖:“把身体照顾好,活个大岁数,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再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墙上张贴的《服务群众事项清单》,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
        “过去更多的是要求群众去做事,现在更多的是党员干部给群众办事、做服务,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
        进村调查,总少不了到农民家里看一看。总书记这次去的是熊成龙家,屋里屋外看得细、问得暖。两岁的孩童脆生生地喊着“习爷爷”,总书记亲切地摸摸他的小脸蛋。
        话题,就从孩子聊起。
        从幼儿托育到医疗养老、务工务农,得知老熊家3个孩子都在外地务工创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总书记笑着说:“父母在家里操持得好,儿女在外面打拼得好,下一步就是把孩子培养好。我特别关注‘一老一小’这个重点。”
        村口,乡亲们都来了,掌声、欢呼声响彻久远。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我经常来农村,看到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也看到了乡亲们为美好幸福生活在奋斗。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是个大课题。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三农’工作紧紧抓在手里,夯实基础,完善服务,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望向科技产业化:
        “增强自信、志存高远”

        习近平总书记2013、2018、2022年这三次到湖北考察,都高度关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此次湖北之行,总书记走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奔涌的创新潮,赋能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这次来,不仅看科研机构,也看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创新资本等汇聚在一起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展厅内,科技创新成果斐然。高产高蛋白玉米、电站巡检运维机器人、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稻米造血”、微创心肌旋切系统……在这里,打通链条、整合资源,创新是汇众智、集众力的水到渠成。
        “你们用了多久孵化出来?”“成本降下来多少?”“放在国际上看有什么优势?”“和企业对接进展顺利吗?”总书记兴致浓厚,详察细问间的关切,着眼的正是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斗转星移。时间行进到今天,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全面创新运筹帷幄。新时代的中国,铸重器、辟新道,不断实现新的突破。这背后,也有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盯着由大呼隆、粗放式发展带来的总量增长,而是要基于创新、加快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的点火器。省里汇报时有句话,给总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点菜的不吃饭,吃饭的不买单’。这个形容的是过去有种现象,教学归教学,论文归论文,创新归创新。这种产学研脱节的情况必须改变。”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而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展厅内,来自不同大学、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济济一堂。“每次来都能看到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有感而发,“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都要靠我们自己去攀登。我看好你们,看好中国的创新人才,也看好我们的创新体制。要增强自信、志存高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望向改革大潮:
        “鼓足干劲、奋发进取,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调研,思索。
        谋划,部署。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每一次考察,每一场座谈,每一项擘画指引,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向、有着厚重的使命担当。
        不同的视角去看湖北之行,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
        从时间的脉络中看。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五次到湖北考察调研。2020年新冠疫情严峻时深入社区,到了2022年再赴武汉,总书记又去察看基层治理的短板是否补齐、安全的篱笆能不能扎结实。这回来,他再一次动情回望那段铭刻于史册中的时光:
        “党中央一声令下,全中国驰援武汉、驰援湖北。那些可歌可泣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亲历其中。英雄的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坚守着抗疫的决心、耐心与担当,顾全大局。经过了这场考验,今后我们遇到再大的风高浪急,一样可以处理好。”
        大智治制。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观察“还有哪些短板要补好”。压茬推进的时间表,既有“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治理”的具体任务,也有“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远谋划。
        从区域大局中的战略位置去看。
        党的二十大以来9场区域发展座谈会密集召开,彼此交映、连点成面,九省通衢、战略叠加的湖北又将迎来怎样的新机遇?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写尽了吞吐山河的气势。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谋一域:“你们联结东西、承接南北。要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区域合作,有序优化产业布局。”
        从新思想、新战略的落实上看。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既治已病,也治未病”。湖北也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水千里奔流,润泽豫冀津京。
        水运连着国运。
        省里的负责同志汇报了“一江清水永续东流、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近况。总书记明确要求:“产业绿色转型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
        湖北还是长江的行洪走廊、蓄水袋子,历史上水患频仍。“要完善长江汉江防洪体系,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念一以贯之。
        春秋更替,流星赶月,只争朝夕。
        新时代新征程,湖北人民有了新的方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起笔落墨,新的篇章就书写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之中,在改革“一子落”、创新“满盘活”的探索之中,在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的奋进之中。
        这里有“极目楚天舒”的辽阔,有“天堑变通途”的壮举,也会继续创造“当惊世界殊”的新传奇。(新华社武汉11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