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积跬步以至千里,也需要牵住“牛鼻子”、找准发力点。
今年初,市委对标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我省关于强县工程的工作安排,结合孝感实际,提出五项具有牵引性的重点工作,分别是:全力擦亮农村寄递物流上行这一品牌,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每个行政村至少培育1家市场主体,每个县城新增常住人口1万人,每个乡镇新修或改扩建1个公益性公墓。
10月24日至26日,全市乡村振兴(强县工程)现场拉练考评活动举行。2天半时间,市领导带队“检阅”了7个县(市、区)农业农村发展成果。各地统筹推进“五个一”工作落实,成效明显、亮点纷呈,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锦绣画卷正在澴川大地铺展。
以政府有为推动市场有效农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五个一”互相关联,直指我市农业农村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短板问题,让各地更加清楚地知道“应该干什么、怎样干得更好”。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以政府有为推动市场有效。
为破解农业种植规模小、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孝南在朋兴乡长风村推行“千亩方”项目,让国企参与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整合各领域政策资金项目,全方位推动农业降本提质增效。应城在16个乡镇实施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创建项目,魏河村抢抓“糯稻产业”“菜花经济”发展机遇,率先修建集体公墓,村民自发迁坟500余座,助力“小田并大田”。
为破解加工链条短、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孝昌围绕做强“太子米”品牌,引导65家龙头企业、合作社与种粮大户抱团协作,推动粒粒香等龙头企业拓展太子米深加工项目,以品牌农业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安陆围绕做响“安陆米粉”区域品牌,引导米粉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成功引进美众成调味品生产项目,推动米粉加工产业向方便食品产业升级。孝南推动首衡城与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米秀公司生产的佬米酒、休闲米酿、饮料等系列产品,搭载“首衡快车”走向全国、远销海外。
各地还依托寄递物流共配中心,积极探索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大悟建起农产品供应链产业园,推行中央厨房、电子商务、直供直销等模式,农业价值链不断提升。云梦打造城乡供应链园区,并在首衡城设立云梦蔬菜专区,把更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入现代农业供应链体系,推动农业生产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汉川引进禾绿商贸公司,建强“帮卖”体系、培训“会卖”人才、打造“好卖”产品、实施“助卖”政策,助力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
乡村要振兴,交通是基础。2019年以来,我市坚持每年创建一批路长制示范线,截至去年总里程达到766公里。这些农村公路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与乡村产业不断交融,助力城货下乡、土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一批“藏于深闺”的美丽乡村也“因路改命”,变成人们争先打卡的“网红村”。
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农民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关乎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广大农民的福祉紧密相连,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石。
市委提出“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倒逼各地统筹县乡村三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
紧盯城乡居民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孝昌陡山乡依托周边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在新建村打造小谷粒未来营地,走起“研学+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大悟充分发挥好山好水好茶优势,在刘集镇打造伴山·金鼓项目,推出湖边露营、草坪婚礼、水上运动、制茶体验等业态,绿水青山一步步转变为“金山银山”。安陆王店村紧邻盛世闻樱景区,成立强村公司,围绕“顺道游经济”,推出休闲民宿、村咖、涢供优品等旅游产品,引导在外青年回乡创办农家乐,发展“村房短住”业态,吸引往来游客在村里歇脚。云梦紧盯高端食用菌“赛道”,引进湖北众兴菌业科技公司,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现代化菌类生产基地,进一步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产业造血功能。
打破区域壁垒,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村庄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协作。大悟河口镇采取大片区整体规划、小湾组分步实施、各节点精细推进的方式,将顺山、金墩两个村一体打造茶乡景区,引进5家市场主体,引导各类要素向片区有序流动。顺山村的兰花盆景产业园,把全县兰花经营主体都聚集到了一起,实现由“分散经营”向“抱团发展”转变。孝昌周巷镇推动青山村、袁山村、公平村联村发展,差异化推出茶艺体验、知青民宿、露营基地、萌宠乐园等业态。目前片区内共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3A级景区1家,三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过30万元。
农民通过参与集体经济分享发展红利,增收致富道路越走越宽。汉川高庙村蒋湾南邻武汉蔡甸,西傍天屿湖景区,成立蒋湾种养殖农民专业集体合作社,吸引村民入股,共同发展特色采摘、森林康养、乡村民宿等业态。随着游客一天天增多,村民的日子也越发红火。应城恒茂食品公司围绕做精做优“黄滩酱油”品牌,盘活村集体资源,带领农户走“订单农业”之路,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过10万元。
下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