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车轮上的工会”“舌尖上的工会”

我市总工会把“家”建在新业态从业者身边

作者: 全媒体记者焦志新 通讯员吴成杰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焦志新  通讯员吴成杰  10月18日,我市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上,来自道路货运行业、快递、外卖送餐、网约出租车司机等行业的200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组织。
        近年来,市总工会聚焦新就业形态群体,通过把工会组织建到职工身边,把服务送到职工身边,让新就业形态群体就近找得到“娘家”。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新就业形态工会组织300余个,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3.5万余人。
        针对新业态从业人员入会,市总工会坚持“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原则,深入工业园区、企业蹲点摸底,建立“一业一档”,实现分类施策。通过“单独建、联合建、网上建”等方式,创新“车轮上的工会”“舌尖上的工会”等模式,把工会组织建在集聚区、建到产业链、建到新业态职工身边。
        建好“娘家”,让新就业形态群体更“愿意来”。市总工会每年拿出20万元定向补助,支持136家“爱心驿站”、快递员之家等户外劳动者服务阵地优化服务,让新就业形态群体的“娘家”更加温馨。坚持需求导向,探索“工会+仲裁”“工会+法院”“工会+司法”等维权新模式,去年以来,市总工会联合开展法律维权宣传等服务活动180余场次,涉及职工1万余人,调解欠薪案件827件,涉及金额763万元。
        技能“充电”,让新就业形态群体“有奔头”。加强政策保障,创新线上培训、岗前培训和回炉培训等模式,助力新业态从业者稳定就业。全市各级工会共举办各类行业职业技能竞赛65场次,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9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