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子熟了

作者: 殷寅波
        阵阵秋风吹来,稻子低下头。一浪又一浪的稻浪泛起,田野染得金黄金黄,一眼望不到边,把农民的心浇醉。一畈又一畈,一冲又一冲的稻田,把大地装扮成一张张巨大的金色毯子,格外养眼,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一夜秋风稻谷黄。收晒不过夜,人们没有原来一镰一镰割稻谷的焦急,家家自有办法。苏牌、豫牌的收割机,一路前行,还不忘挂上广告语。来自江苏的,从“苏”收到“黑”,从南收到北。一问得知,来自江苏的收割机手,早已从8月上旬开始,启动收割机,从江苏出发,目的地黑龙江。“豫”见有你,我最便宜,来自河南的机手,大打价格战。本地收割机手,也不甘落后,包收包销,颗粒归仓。稻子收割如战场,大家共分一杯羹,人歇机不歇,到处干得热火朝天,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不得不佩服人们的勤劳和智慧。
        远道而来的收割队伍,因陋就简,排成长龙。一张草席,一套简易的煤气灶具,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到了饭点,随便找一块空地,一碟咸菜,一盘青菜,几样卤菜,蒜瓣、大葱、米饭,在地上摆开,他们吃得津津有味,吃完接着干。这就是一路收割机手生存生活的真实画面。他们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懊恼,仍然面露笑容,算着今天的收入,联系着明天的活计。晚上,就着夕阳,不忘呡一口小酒解乏。天当被,地当床,度过一天又一天的丰收夜,收获从南到北的稻谷,壮实着自己的腰包,真是一年之“收”在于秋啊。
        稻花落,稻子熟。农村以老年人为主,不要紧。小田变大田,大田成田畈,人们已将自家一块一块小田流转给种田大户。外地的、本地的,队队排排的“沃田”牌收割机,相约而定,整齐划一,齐头并进,以大地为纸,大开大合作画。农机所到之处,低茬收起,稻草秸秆一边倒。稻子随着收割机的转动,让稻浪转眼之间变为稻谷。车斗装满,一抖一扬,稍驻,开闸,稻谷入袋。装满稻谷的袋子,如一排排士兵,精神抖擞,立于田间地头话丰年。打捆机随后跟上,眨眼之间,已变成圆滚滚的稻草。养牛大户静候在路边,把稻草运走,为牛备好新鲜美味的草食。稻子完成最后使命,稻香传遍角角落落。
        太阳依然烈得很,人们看好炎热的天。把从田间地头运回的稻谷,解开包装绳,放开袋口,将谷子倒出来,晒在村委会广场,晒在留足半边行车的公路上,吸收太阳照射的光,水泥地散发出的热,晒着稻子,承天地之精华。人们站在路边、屋檐下、行道树阴凉处,摇身一变,化身“交警”,指挥着来来往往的车辆,走过长长稻谷“晒道”。不时打起赤脚或拿起木齿耙子,穿行于稻谷之间,划出一行行印记,翻晒着稻谷。司机也不急不恼,农村都是自己的根,让道而行成为自觉行为。农民不易,不能坏了他们收获稻谷,喜于言表的心。一见压住稻谷,他们不时说,把谷压成米了。走过的车主,连连说,对不起,手艺不行。
        行走在稻香渔歌太子稻基地的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谢国生、华农大硕士研究生黄雅静、回乡创业华农大学生周浩,组成的太子稻种植、研究、推广团队,经过从春到秋的稻田守候,烈日暴晒,不叫苦不叫累,黝黑脸庞闪现出自信的笑来。
        谢国生教授看中了邹岗镇牛迹山片区富含微量元素锌,且盛产“太子米”的宝地。手把手带着团队,从选种、育秧、插秧,直至稻谷打苞、扬花、灌浆,稻谷成熟、低头。谢教授、黄雅静、周浩在简易的稻田的板房里,用图片、文字记下一本又一本的笔记,中香黄占、鄂香1号等8个品种的稻子的成长记录。从试种到大田推广。三年来,谢教授把心安在稻田,稻田是家,家是稻田。看着一畈畈在风中吹起的稻浪,谢教授露出无比灿烂、满足的笑来,“我要把专家工作站建在稻田边,把毕生所学、献给农业农村,培植更优更好的太子稻,让稻有所值。”硕士生黄雅静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论文资料详实,收获了稻子,也收获了知识。风调雨顺的好年成,周浩种的太子稻大获丰收。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邹岗金丘农业合作社理事长付鹏程说,“今年粮食又丰收了,只要肯吃苦,行行出状元,样样能致富。”
        花园中心村的稻蛙共生、小河镇的稻虾共作,收获了蛙和虾,正忙着收获生态稻。科学种田,让农民尝到甜头,喜不自禁,洋溢奔放的笑,写在脸上,喜上眉梢。邹岗太子米产区的农旅融合项目稻梦星空,建设如火如荼,水稻研学馆、民宿、露营基地,拔地而起,星罗棋布,实现了从靠天收的农耕文化到“禾和”旅游文化的蝶变。让城里人看得见香稻,让城里孩子感受得到泥土的芳香,帐篷里望星空,稻田里共劳动。夜晚,听蛙声阵阵,虫鸣唧唧,不再是梦,农民也吃上稻子带来的旅游饭。
        看稻浪翻滚,收获稻的喜悦,在农民、在农机手、在教授心里荡漾,愿今年稻谷有个好价钱,愿农旅文化活起来,不负劳作,不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