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王德强 特约记者陈培 通讯员洪兵 孙小舟 凌泽武 左军
白露已过,走进孝南区朋兴乡长风村“千亩方”农田集中整治现场,成方连片的“大田”格外显眼,绿油油的高粱长势喜人,一派生机勃勃。
这是孝南区以“千亩方”示范片区建设推动闲地变耕地、小田变大田、低效田变高产田的真实写照,也是当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孝南区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推动耕地恢复、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为重点,以“种植好每块耕地”为目标,深入推进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
规划引领、挖掘潜力,耕地总量实现四连增
“以前这里是一片撂荒地,因为很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地无人耕种,自然也就荒废了。现在搞‘千亩方’,启动集中复垦复耕,闲田变耕地,土地也盘活了。”9月13日,长风村党支部书记赵泽平指着1000多亩高粱地高兴地说。
过去,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等多种原因,耕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此外,由于田块分布不均,孝南区多地逐渐形成了“巴掌田”“斗笠田”“皮带田”等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土地空间利用形势非常严峻,怎么办?
孝南区实施规划引领,以规划有序促进发展有序,围绕“两核两区三带”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结合流域综合治理发展规划,按照“千亩先行,万亩连片,全域整治”的工作思路,遵循系统设计、用途管制原则和一地一方案的工作要求,推动闲田变耕地,小田变大田。
采用技术手段,对新增耕地资源、撂荒地块等进行全面梳理,摸清全区耕地整治潜力。以“千亩方”为切口,采取退林还田、退路还田等形式,千方百计增加耕地后备资源和寻求占补平衡,确保辖区内耕地存量不减少、总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占补资源有保障。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区耕地面积较2020年净增17380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5万吨以上,耕地总量实现四连增。
试点探索、波次推进,形成耕地保护新格局
“零星耕地集中连片后,平整了土地、改良了土壤,耕地质量得到提升,真正让‘粮地’变成‘良田’,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朋兴乡副乡长肖威表示。
如今的长风村,依托“千亩方”示范片区整治,建设高标准示范农田,开展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推动了闲地变耕地、小田变大田、低效田变高产田,原先的荒草地、苗木地变成了现在郁郁葱葱的水稻田和高粱地,广袤田畴从此孕育着无限希望。
对于孝南区而言,开展“千亩方”整治只是开始,如何更进一步?
目前,孝南区以朱湖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为牵引,结合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流域综合治理、和美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撂荒地整治等工作,以“千亩方”为试点,全力推进“万亩方”,实现耕地保护一子落下满盘活。
在功能布局上,按照“整治建设一批、巩固提升一批、提质储备一批、优化调整一批”的波次推进方法,稳步形成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金字塔型”耕地保护新格局。
在项目建设上,成功引入全要素自然资源公司和通灿公司,压茬推进朋兴、三汊等10个乡镇、18个片区“千亩方”综合整治,总面积19437.13亩,其中耕地流失整改4458.15亩,新增占补指标1637.17亩、耕地撂荒整治13341.81亩。
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发展与保护互促共进
开展“千亩方”“万亩方”农田集中连片整治,让土地焕发新生机,又如何让这些耕地形成长效保护机制,长久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长期得到高效利用?
孝南区委、区政府坚持把耕地保护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与13个乡镇党政“一把手”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军令状”,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精准分解下达,从严“一票否决”考核。
为确保耕地保护“长牙带电”,该区严格执法,建立健全区、乡(镇)、村(社区)动态巡查网络体系,对区内耕地实行动态巡查监管,适时动态掌握非建设空间的用途变化情况,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同时,孝南区充分运用“千亩方”“万亩方”农田集中整治契机,采取连片流转等开发模式,引进农业经营市场主体,以“一个主体一片地"的方式进行“整取”,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展温室大棚,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
通过“千亩方”“万亩方”农田集中连片整治,一方面增加了农田产出,并通过配套设施完善,带动地价升值效益,促进农地流转;另一方面汇聚了产业优势,可促进优质稻、蔬菜、林果茶、水产和畜禽等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
围绕首衡城农产品供应链平台,引导孝感首衡城在“千亩方”建设蔬菜生产基地、水产品养殖基地,订单生产果蔬、水产,企业节约成本,合作社稳定销路,产销两旺,农商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