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王悦
7月19日,见到李杏元时,她正和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在村委会一楼的“童伴之家”看护托管在这里的儿童。搭积木、学电子琴、做作业,孩子们三五成群,不大的活动室里装满了稚嫩笑脸。
李杏元是孝昌县周巷镇双峰村村级信息员,也是这群孩子的“童伴妈妈”。2020年9月加入童伴妈妈项目,在家人支持下,她用心用情守护村里的留守儿童。2021年,她被孝昌县评为“骨干童伴妈妈”,2022年被中国发展基金会评为“优秀童伴妈妈”,2023年被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评为“优秀童伴妈妈督导师”。今年,李杏元家庭被评为孝感市文明家庭。
“童伴妈妈”用爱照亮稚子心
家访留守儿童,宣传防溺水;策划开展暑期主题活动;组织爱心妈妈、大学生志愿者照看托管儿童……暑期的“童伴之家”比平常更热闹,李杏元的日程也更忙碌。
2020年9月,双峰村被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选为“童伴妈妈”项目试点,李杏元因年轻、有责任心、乐于奉献,被选为“童伴妈妈”。两年时间,她走访了村里全部470名儿童,为他们建立档案,进行分类管理。
“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孤、残困境儿童,除了情感上给予关心帮助,还要经常陪伴、开展活动,让他们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常住村里的儿童有100多名,除了每月入户走访,李杏元会利用假日、传统节日,为孩子们举办各色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迎三八妇女节、续冬奥风采、暑期安全教育亲子体验营、端午节包粽子……3年多来,李杏元组织开展了100多场日常活动、54场主题活动,志愿服务时长达到了2500多个小时。
作为村级信息员,李杏元日常负责处理村里的报表、台账、资料整理、上报、归档以及为村民代办社保等工作,同时也要照顾自己的小家庭。为什么愿意花精力去关爱其他孩子呢?
“我自己就是一位妈妈,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真的很孤单。”李杏元回忆起第一次走访留守儿童的情形。
那是早上9点左右,因为爸爸早早出去打零工,才9岁的单亲小姑娘黄小希(化名)一个人在家,头发没梳,饭也没吃。听孩子说准备自己做点饭,李杏元鼻子一酸,当即帮她梳好头发,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面,而后又将她带到村委会照看。再后来,李杏元又遇到了独自走夜路回家的小希,得知她被其他孩子孤立,只能找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同学玩。
“那是我唯一的朋友。”小希的话语里都是落寞。“你晚上一个人回家多不安全啊,平时来找我玩吧。”李杏元心疼不已。从此后,李杏元成了小希的第二位朋友,并渐渐成了她的“编外妈妈”。如今已小学毕业的小希活泼了很多,成绩也不错,还自学了电子琴,当起了“童伴之家”的“小老师”。
通过日常沟通谈心、关爱照顾、活动交流,孩子们跟李杏元越来越熟络。每天安排满满当当,李杏元略感疲惫却无比充实:“孩子们在路上见到我都打招呼,有的还分零食给我。跟他们在一起,自己也会开心得像个孩子。”
文明家庭源自和睦友善
李杏元今年38岁,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儿子即将上小学四年级,70多岁的公公、婆婆都患有慢性病,常年吃药。让李杏元自豪的是,小家庭虽不富裕,却和睦温馨,“我嫁过来13年,和婆婆从没吵过嘴红过脸。”
公公因为心脏问题,经常会住院,李杏元和妯娌作为在家的年轻人,就轮流去医院悉心照顾,费用平摊,从不因为出钱多少、陪护时间长短起嫌隙。
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文明在于家风传承。
“公公总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啥困难都不怕’。”李杏元深知,一家人相互扶持、和和睦睦,生活才能越来越幸福。
简单的道理体现在点滴日常中。公公婆婆虽然年纪大干不了重活,却依然勤恳朴素,坚持做些简单的农活。作为老党员和湾间理事会成员,湾里搞共同缔造,公公总带头支持。
“污水管网改造要开沟,老人们认为影响出行,他就帮忙去做工作,拆旧改造、加宽村道,会占用村民一些宅基地,他都带头支持,动员大家一起参与。”村党总支部副书记何支元说,多亏了理事会带头,村民从不理解到积极参与共同缔造,村湾环境越来越好。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村里老人们经常有些手机打不开、电视不会调的问题,总会找到李杏元家,她都一一帮助解决。
对于李杏元的关爱留守儿童事业,一家人也非常支持。每次开展主题活动,儿子都会一起参加,李杏元也会借机对儿子进行言传身教,告诉他要乐于助人,和小朋友们做朋友。丈夫虽然常年在外,但逢年过节回家,总会主动帮她布置活动场地、参与活动现场拍摄等。
“文明家庭源自和睦友善,我们也非常珍惜这份殊荣。希望能够通过继续做好身边的好事,影响一家人,带动一群人,助力营造和谐友善的民风村风。”李杏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