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李建新 通讯员王昊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七届九次全会部署,始终坚持‘建设武汉都市圈休闲旅游康养基地’的功能定位,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持续打响‘孝感天下情润山水’品牌,为‘推进孝感实践、建成重要节点’贡献文旅力量。”7月23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磊表示,为落实全会精神,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在抓紧起草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休闲旅游康养基地的实施方案,筹备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
王磊介绍说,文旅部门将紧抓武汉这个千万级游客“大市场”,立足“生态+康养+文化”,重点推出精品民宿、特色农家乐、露营地等大都市城郊休闲度假游产品,以孝文化、楚文化、李白文化、红色文化赋能现代康养旅游业,推动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武汉都市圈休闲旅游康养基地。
聚力实施重点项目攻坚行动
一是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围绕市级战略规划,抓紧文化旅游规划编制,进一步优化旅游康养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一核引领、四区支撑、廊轴联动”的总体布局。二是加强项目谋划招引,围绕主题公园、旅游演艺、星级饭店、休闲康养等重点方向,招引国内头部文旅企业落户孝感,力争5年内引进10亿元以上文旅项目不少于5个。
三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孝感方特、奥体中心、文化创意园、邓家河湿地公园、宣化店中原古街、楚王城、祥云湾、黄龙湖项目建设和双峰山、天屿湖、白兆山提档升级。
聚力实施景区提质赋能行动
一是摸清文旅资源家底,开展市县两级文旅资源普查,加大对美食、康养、网红打卡地等新兴文旅资源的普查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
二是开展旅游品牌创建,重点推动双峰山、天屿湖、白兆山创5A级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统筹推进等级民宿、荆楚文旅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三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围绕山水人文双环,推出孝文化都市休闲旅游线、生态观光旅游线、生态康养旅游线、文化体验旅游线等4类精品旅游线路。
聚力实施旅游新业态培育行动
一是推进农文旅融合,以田园、乡村、绿道为“骨架”,将共同缔造示范村、旅游名村、旅游驿站、休闲农业示范点、乡村民宿、农家乐、传统村落等节点串珠成链。
二是推进文旅体融合,推广“跟着赛事去旅行”,高标准建设“两湖”绿道,提档升级市域内登山道、骑行道、水上赛道,办好省十七运会、马拉松、登山大会等赛事。
三是推进康旅、商旅、工旅融合,挖掘应城温泉与膏盐、北部三县山地、双峰山温泉、大悟中医药、南部水乡等康养资源,推动美食与演艺、戏剧、节会、赛事等跨界融合,以麻糖米酒、孝南维达纸业、安陆神丹、大悟半兵卫茶厂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发展工业旅游。
聚力实施基础设施提档行动
一是完善快进慢游交通体系,推进交通枢纽“运游一体化”建设,推进4A级及以上景区和重点乡村旅游点开通旅游专线,逐步实现绿道慢行交通系统的全域覆盖。
二是实施数字赋能战略,构建“景区、饭店、旅行社、导游、交通、体验”六位一体的智慧旅游平台,打造“5G+5A”智慧景区和“5G+”智慧旅游村镇、企业、项目。
三是营造主客共享的旅游环境,把旅游设施纳入城乡建设统筹考虑,用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营造居民与游客主客共享、宜居宜游的休闲环境。
聚力实施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一是建立基础制度,建立旅游市场服务质量信息交流制度、旅游市场服务质量典型经验交流制度和专业咨询制度。
二是形成标杆典范,实施文旅行业服务品质升级计划,支持文旅企业选树“首席质量官”“标杆服务员”。
三是提高监管水平,扩大旅游“红黑榜”应用,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加强从业人员日常监管。
聚力实施宣传推广引流行动
一是优化文旅传播矩阵,拓宽“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在武汉市等重点客源地举办推介活动,打造孝文化旅游节、孝爱父母游孝感、国潮银发秀等特色品牌。
二是加强区域联动协作,加快与武汉都市圈区域以及高铁沿线城市的区域旅游合作,推进各项合作协议落实。
三是完善多渠道营销体系,推出一批具有市场感召力的文旅形象标识、宣传语和宣传片、旅游商品,构建网站、微博、微信、微电影、手机APP等“五位一体”旅游营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