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他们守护“气象之眼”

作者: 全媒体记者郑玉欢 实习生程鑫鑫 通讯员陈澄
7月25日,市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工程师对气象观测设备进行月维护。全媒体记者郑玉欢 摄
        全媒体记者郑玉欢  实习生程鑫鑫  通讯员陈澄

        连日来,市气象台发布多个黄色和橙色高温预警信号。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信号的背后,是来自孝感国家基准气候站的气象数据以及默默守护这些观测资料的气象人。
        7月25日一早,市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工程师程良与段齐欢、刘振磊两位搭档一同驱车,前往位于城区天仙南路的孝感国家基准气候站,准备对站内气象观测设备进行月度检修维护。
        上午9时,室外温度已近34℃。程良和伙伴们拿着清洁布、水桶、小锄头、螺丝刀等工具,头顶着烈日朝户外气象观测场走去。
        “观测场里有雨量筒、百叶箱、大型蒸发测量仪、日照计等多种气象探测仪器,他们是气象监测的‘眼睛’,我们日常收到的气象信息都是靠他们在发挥作用。”程良告诉记者,这些设备需要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到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老化和损坏,定期检查设备的各项功能和部件十分必要。
        清洗雨量筒、清除设备上的灰尘和杂物,修剪和清理观测仪器周围的杂草……抵达目的地后,程良三人立即投入工作中。
        走到一块方形的地里,三人半蹲下拔草、松土。烈日下作业,不一会就被晒得汗流浃背。
        “这是地温观测场,看着平平无奇的一块地里,下面可埋藏着不少探头哩。”段齐欢边挥动着小锄头翻土边介绍,地下共9组温度传感器,每次进行月维护时,要进行除草、松土,保持土壤面整洁,防止因土壤板结造成数据差异过大。
        这边作罢,程良又拿起螺丝刀拧开雨量筒,仔细检查内部线路,查看翻斗工作情况。
        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却需要他们一一细致地完成,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还好,设备都是正常的,今天一小时就完成了任务。”巡检完观测场所有设备,三人松了一口气。段齐欢补充道:如遇设备故障,往往需要2小时以上进行检测维修。无论严寒酷暑,都要按日检查、周维护、月维护规范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观测设备及附属设施的巡查和维护工作,只为气象数据更精准。
        记者了解到,他们团队还肩负着孝南区14个乡镇区域自动站的巡查与维护任务。有一些地方偏远,设备附近往往杂草丛生,还要防蛇防马蜂。今年,我市还将增建10个自动气象站。
        炎炎夏日,正是有了这群气象人的坚守和付出,大家才能收到精准的气象信息,更好地应对高温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