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肖青松 通讯员邢强
市农业农村部门坚决拥护、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谋深抓实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三农”新篇章。按照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孝感实践加快建成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的实施意见》,将孝感发展置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之中,明确孝感发展方向和目标。近日,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小冰说:“市农业农村部门围绕‘五个基地’功能定位,依托五个过百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构建衔接紧密的首衡城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华中地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孝感具备建设华中地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比较优势。林小冰说:“孝感是农业大市、产粮大市、农产品加工大市,通过实施米、菜、猪、蛋、茶等特色产业强链工程,初步形成从育种到加工、企业到品牌的全产业链。1-6月,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3.33亿元,增速4.7%,居全省第二;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633.87亿元,同比增6.4%,产值居全省第二位,为孝感建设华中地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牢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把孝感农业农村工作有机融入到“五个基地”大局中来,扎实推进一村一主体、寄递物流上行等“五个一”重点工作,持续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是优化生产基地。聚焦农业生产设施现代化,推动土地规模有序流转,支持和鼓励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大力发展生猪、蔬菜、渔业等设施农业,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粮油主产区,扎实推进2023年度31.4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确保16.8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按时开工,推动小田并大田,以“首衡标准”不断完善我市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基地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力争到2025年,全市合作种植基地标准化普及率达85%。以市场采购、消费需求为导向,严把市场食品安全准入关口,促进基地农产品安全检测及溯源体系的搭建。
二是培育市场主体。深入实施“一村一主体”培育提升行动,突出量质并重,分类培育。对经营带动能力较好的主体,进一步巩固壮大;对发展能力不达标的主体,采取措施发展提升;对没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政村,施行一村一策培育创建。组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标准化的订单生产,抱团为首衡城提供优质农产品。
三是打造特色品牌。依托汉川水产品、应城糯稻、云梦蔬菜、安陆禽蛋等农产品供应链基地,推广“区域公共品牌+企业产品品牌”母子品牌发展模式,支持创建一批企业自主品牌,争创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对接国内外展销会、博览会,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广品牌。支持区域内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品牌竞争力。
四是推进精深加工。统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并与上下游产业及其他农村产业有机结合。加大果品、蔬菜、茶叶、中药材、畜产品和水产品等的营养功能成分提取开发力度,满足市场对各类加工食品和非食用加工产品的需求。将农产品精深加工产能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区域布局,推动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同时向城市郊区、加工园区等发展,以提高精深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度融合。鼓励各地综合运用贷款贴息、奖补等政策,统筹资金支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
五是搞好产销对接。依托首衡城“1+4”智慧供应链平台(1即指挥调度中心,4即物流“地网”、数字化“天网”、供应链“金网”、服务贸易“商网”)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联通。开展多种形式的本土农产品产销对接,突出抓好农产品寄递物流上行,搭建上游产地种植户、园区供应商、下游采购商共同参与紧密衔接的供应链条,今年力争对接种植基地达到20万亩。以“大规划”为统领,以“大项目”为抓手,以“大市场”为目标,培育全业态、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多方联动,匹配信息,打造“基地和产品供应商名录”和“需求方名录”,统一对接海外供求资源,建设海外仓,开展农产品进出口业务,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