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可度逐渐“加温”、社工帮扶困境群体更加“精准”、基层治理对专业社工需求持续“迭代”……近年来,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热”了起来,报考人数也持续攀升。
社工资格考试为何如此受青睐?社工证报考热能否转化为行业发展热潮?近日,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2722人参考
双向奔赴成就“报考热”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参加社工职业水平考试的人数接连创下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今年全市共有2722人报名参加考试,其中报考助理社会工作师2024人,社会工作师697人,高级社会工作师1人。
对社工人才需求不断增长,是社工职业资格考试热不断升温的重要原因。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伴随城市化、老龄化进程加快,社区治理日趋精细化,各领域的社工人才需求缺口量大。同时社工工作兼具公益性,对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就业选择。”
此外,随着社区治理精细化的提升,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的要求也在逐年提升。“现阶段的考证热,社区工作者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很多街道和社区在招聘时,也会优先考虑持有社工证的报考人员。”该负责人介绍,正是因为有了职业准入要求,不需要太多动员,很多社区工作人员都会自觉来考证。
与教师资格证等证书相比,社工资格证对学历要求较为宽松,只要具备相应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年限,高中及以上学历都可以报考。
社会工作人才是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市共有2169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这支队伍在促进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引领社会向上向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业更职业
让“有意义”的事“更温暖”
6月27日,走进市高新区丹阳办事处汉光社区,90后社工陈静正在为孤寡老人策划文艺活动。
汉光社区属于企改社区,人口老龄化严重,老人业余生活匮乏,依靠社区服务平台,通过专业化的社工服务,社区找到了治理小区、粘合居民的“良方”。
“小区8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40%的比例,社工站设立后,她们的笑容多了起来。”自陈静入驻社区社工站后,她发挥社工专业优势,为老龄群体量身定制策划智力锻炼比赛、互动游戏、特色文艺活动等服务,还链接义工联、基金会等社会资源,组建红歌文艺队和空巢老人帮扶队2个志愿服务组织,许多老人不仅开朗了,还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仅今年上半年,陈静就为社区居民组织开展了40场各类活动,这些服务居民不仅认可,还愿意积极参与,很多居民通过参与服务,逐渐由服务对象转变为服务提供者。2021年,汉光社区获得“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荣誉称号。
“因为兴趣和热爱,所以选择加入这个行业,我觉得社工不仅专业,工作也充满意义。”入行3年,陈静仍初心未改。
实际上,政府鼓励发展社工事业,一大原因正是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可以有效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社区工作者的事务性工作已经千头万绪,一些服务需要专业的社工机构帮他们分担。”孝感市槐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姚柳柳说,孝南区新华街道文昌阁社区社工站的定位就是综合性服务枢纽平台,随着社工的入驻,社会组织培育孵化、特殊群体关爱、特色志愿活动、社区居民议事会等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社区凝聚力得到有效提升,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更专业”,是姚柳柳和许多社工追求的目的。社工正成为我市基层一线开展专业服务的重要力量,带动慈善资源、社会组织、志愿力量等要素充分涌动,他们用“走心”的服务,让百姓的问题得到更“精准”的解决。
期待更多关怀
让“热需求”带动“热发展”
眼下,社会工作正成为各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热”需求,亟待加强认知普及,建强专业人才队伍,优化相关配套机制。“助人自助”的社工们,也期待着得到更多帮助。
“从社工配合干,到社区主动邀请干,一些社区也感受到了社工带来的改变。”姚柳柳坦言,不少居民对志愿者、社工和社区工作者等概念容易混淆,对社工专业度的认知和普及有待加强,同时希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做优社工人才“引、留、育”工作。
“社工和慈善事业都有着关心弱势群体的价值取向,我们打通了公益慈善和社工机构的合作障碍,大大增强了社工机构的造血能力。”孝感市志远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周文介绍,在该机构的运营资金中,绝大部分资金来自社会捐赠、慈善基金资助等,有效保障了社工机构的运行和服务质量。
在周文看来,社工的优势在于用先进理念,链接整合社会资源,起到解决基层治理问题的作用,该中心先后在桂桥社区、汉光社区、槐荫办事处等地设立社工站,成效显著。但让他忧虑的是,经过长期系统理论培训、具备实战经验的社工人才仍较少。
值得高兴的是,政府部门正在积极“破题”。为了提升社工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市委社会工作部等部门正在通过政策体系、人才培育、督导选拔等方式,采用“系统化联动、专业化指导、项目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方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让专业社工人才“留得住、干得久、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