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焦志新 特约记者李书畅 实习生周昊
6月13日上午,走进汉川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阵阵清新淡雅的荷香扑面而来,伴着清脆的鸟鸣,蔚为壮观。在公园码头水上游乐区,20多艘游船有序排列,不时有游客登船游湖,穿梭于碧波之间,感受这里的生态美景。
碧波荡漾、鱼翔浅底,荷花美景,悠然入画。风景这边独好的背后,是汉川市全面启动汈汊湖退垸还湖及环境整治工作的结果。
曾几何时,汈汊湖还是远近闻名的养殖“格子铺”,大规模养殖肢解分割了汈汊湖,剩下不到3000亩的连片水域,汈汊湖生态环境被破坏,调蓄洪能力大幅下降,退垸(田、渔)还湖还湿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湖泊之美如何重现?汉川市开出“处方”,打响了汈汊湖“生态保卫战”:
2014年,国家林业局批准汈汊湖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2017年,汈汊湖被列为湖北省河湖长制单位,2018年,汈汊湖被列为长江大保护重点整治项目,2019年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正式揭牌……
2018年,汈汊湖退垸还湖一期工程启动,当年还湖13000亩。2019年退垸还湖二期工程铺开,整个三支渠以西拆围破埂,湖内水体全部打通,湖水面积从退垸还湖前的3000亩,扩展到现在73000亩,面积扩大20多倍。
“我们在破垸清淤200多万方的基础上,种植蒲草等沉水植物群落和挺水植物群落,这些水草植物既净化水质,又能护堤,还能为鸟类提供栖息地。”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汈汊湖养殖场党委书记方纯才介绍,近三年来,汈汊湖投放鱼苗超过1600万尾,通过自然调节和人工修复,利用湖里的水生植物和鱼类,让水一点点“活”起来。
河湖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提升湖水水质,汉川市开展了汈汊湖流域专项治理攻坚战,对湖区38条干渠和湖面浮萍进行清理,组建管湖队,开展常态化巡湖和日常保洁。同时建立联动执法机制,定期组织公安、林业、环保、水利、渔政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湿地建设悄然破题。经过数年的生态修复与保育,2022年12月,汉川汈汊湖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湿地公园项目组验收,正式晋升“国家队”。
退垸还湖后,湖民的“饭碗”怎么解决呢?出台安置补偿方案,提供就业帮扶和创业扶持,引导养殖能手分别到应城、天门等地承包养殖水面……依托汈汊湖自然生态,养殖场积极探索一条“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创业+就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当人类将空间还给植物和动物,大自然展现出惊人的修复力。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2489.5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464.51公顷,湿地率达98.99%。湖泊生态和相关功能大幅改善,汈汊湖调蓄洪水能力极大增强,达到1.2亿立方米。湿地公园水质已由V类上升到III类标准,成为备用水源地。
有市民在游玩过程中,疑惑今年荷花面积比往年大幅减少,是何原因呢?
“由于湖中荷叶生长旺盛,荷叶覆盖率达到80%,影响了水体流动,我们组织进行了适量清理,加之调节升高生态水位和鱼类过多啃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荷叶生长。”方纯才介绍,通过适度调节上升水位、控制鱼类无序繁衍等一系列举措,有效保护了湿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春江水暖鸭先知”,生态好不好,动物是最有力的见证者。湖水清澈,鱼翔浅底;湖面上不时有成群鸟类戏水掠过,如今汈汊湖俨然成为动物栖息的乐园。
一组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湿地公园新增维管束植物67种,鸟类9种,小天鹅、白琵鹭等国家保护动物种群数量增加10余倍,每年候鸟数量持续稳定在10万只以上。
守护湿地,成为当地人的共识,也带来新的生计。2019年,养殖户黄涛退掉鱼塘,来到湿
地管护队工作,每天与鸟类为伍,心情格外舒畅。
“以前围湖搞养殖,每天都要提防鸟来偷吃鱼虾,现在是盼着鸟来,环境好着哩。”从小在湖边长大,黄涛亲历了汈汊湖的变化。如今汈汊湖的湿地保护利用,给当地群众带来巡逻管护、保洁等工作岗位,也带动了旅游观光等产业的发展。
“我们是从汉川城区开车来的,看
着这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盛开的莲花,泛舟湖上心情格外美丽。”市民涂女士正忙着给家人拍照,对于这次汈汊湖之行,她表示"举双手点赞"。
登台观鸟、泛舟赏莲、休闲垂钓……自6月8日开园迎客以来,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生态旅游“网红打卡点”,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湿地回归,也让“家门口的宝藏”被更多人看见、共享。
如今的汈汊湖,绿树成荫、水平如镜、烟波浩渺,老百姓记忆中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又重回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