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3版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RCEP、中欧CAI,主动融入国际国内和区域分工协作。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用好天河机场、中欧班列、国际贸易数字化服务平台等载体,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开展新一轮“千企百展出海拓市场”行动,扩大优势产品出口。新增出口实绩企业30家,外贸进出口增长8%以上。
持续推进孝汉一体化。坚持“科创接光谷、智造连汉十、物流接三港、沿江促转型”,加快硚孝高速西延线、京港澳高速改扩建、G347孝感段改扩建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全面对接武汉“965”产业集群,落实重点项目和重大合作事项,积极融入武汉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政务服务联通互认、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生态环境共治联保、公共资源互通共享,着力打造民生幸福圈。支持双峰山融入木兰景区群,打造武汉游客“微度假”目的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简化办事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孝着办”营商环境品牌。深化工业用地“五证同发”,精准配置土地要素。实施“四上”企业金融链长配齐行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新增信贷投放380亿元以上、融资担保金额15亿元以上。常态化举办政企恳谈会、政企“早餐会”,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切实维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用心用力用情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五)坚持城乡融合、区域协调,以强县工程为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培育壮大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增长极。县城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关键枢纽,是县域经济的核心板块。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聚力实施县域统筹发展行动,扎实推进强县工程,着力构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支持县域壮大整体实力。鼓励各县(市)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当家产业,加快形成“一县一品”“一县一业”。支持汉川打造全国消费品工业名城、全国纺织服装名城、中国食品工业名城、全省重要的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实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再进位;应城打造千亿化工产业集群、华中地区绿色建材重要生产基地;云梦打造国内重要的新型盐化工产业基地、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安陆打造中国禽蛋加工基地、全国厨具生产基地、中国粮油机械之都;大悟打造武汉都市圈茶旅融合基地、鄂北城乡统筹发展基地;孝昌打造全国微特电机制造名城、全省重要印制线路板生产基地。
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坚持疏密有度、错落有致、合理布局,控制建筑高度、人口密度、用地强度,提升县城建设品质,改造老旧小区300个以上,新增停车泊位7000个以上。统筹县城水电气通信等设施布局,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建设绿色低碳县城。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打造县级商业集聚区。推进县城优质高中、公办中职学校和三级医院全覆盖,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序引导人口向县城集中。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推动更多产业向主城、县城集中,向园区集聚。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拓展农业农村“十大提升行动”,着力提高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努力让农业更高效、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裕。守牢50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6亿斤。深入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新建高标准农田31.4万亩。创建“功能城镇”21个,建设和美乡村示范村100个,持续推进路长制示范线创建。深化特色农产品强链工程,做好“土特产”文章,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5%以上。加强防返贫监测帮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孝感,坚决守护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底色底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
坚决守牢流域安全底线。在汉江、府澴河两个二级流域片区的基础上,落实7个三级流域片区、15个四级流域片区底线清单及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以“共抓大保护”为重点,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完成国土绿化造林20万亩。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臭氧污染、柴油货车污染防治和重污染天气消除三大攻坚,强化“扬尘、油烟、喷漆、秸秆、尾气”等重点面源治理,实施工业企业深度治理,不断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深化河湖长制,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持续开展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继续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抓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全面开展新污染物防治,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无废城市”。扎实做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强化“五个绿色”思维,严控“两高一低”项目,推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省定目标。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加快汉川、应城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建设,持续推进节能降碳工作,有序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鼓励节约用能,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全省绿色低碳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提升重要节点城市建设群众获得感。发展经济最终是为了改善民生,改善民生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实施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行动、平安孝感建设行动,深化拓展“十位”民生实事【附件】,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有质感。
推进社会保障提质扩容。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推进“家门口”就业创业工程,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提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稳妥推进重点行业人员工伤保险参保,持续推进居民、职工基本医保和生育保险参保扩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有序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建设残疾人托养中心。积极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促进职住平衡,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刚性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可及。持续提升公益普惠学前教育“两个比例”,巩固“双减”成效,整县推进教联体建设试点,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大力推进游泳进校园,承办好省第十三届黄鹤美育节。支持湖北工程学院申硕、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升本,加快孝感职教集团建设,开工建设东城高中。深化健康孝感建设,加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完善主城区“10分钟急救圈”,建成7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建设公共文化云、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积极做好省十七运会筹备工作,举办2024孝感马拉松和登山大会。围绕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深入落实“孝十条”,实施孝文化古城复兴工程,建设文旅小镇,争创以孝文化为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组织和发动群众,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下沉,持续深化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网上信访“一县一码”,全面推进信访法治化。加强县乡综治中心建设,擦亮“丰”字型平安稳定机制品牌,纵深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深化禁毒和反电诈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孝感。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积极稳妥防范化解地方债务、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抓好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人民政府为人民。要深入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敢、快、干,清、慎、勤”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坚持政治引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始终从政治上认识、把握和推进工作,坚持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持之以恒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工作要求落地见效,把对党的绝对忠诚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工作成效中。
(二)坚持务实戒虚,坚定践行初心使命。牢固树立为民造福的政绩观,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开展调研,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牢固树立“马上就办”意识,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统筹把握时度效,力求最好效果。深入开展“五个宣战”,坚决反对“十小”现象,持续开展“十优十差”科室评选,始终保持“敢快干”作风,勇担当善作为,重实干求实效,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三)坚持依法行政,着力夯实法治根基。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深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坚持“廉”字当家,持续涵养清风正气。扛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按规章制度和法定程序办事,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强化公共资产监管,严格公共资金使用。政府系统要带头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切实把有限财力用在刀刃上。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履行职责,营造心齐气顺、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各位代表!三十而立风正劲,奋楫扬帆再出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只争朝夕“敢快干”,奋力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
2024年重点民生实事
1.大力推进“家门口”就业创业工程。新增离校毕业生留孝来孝就业创业10000人以上,新增返乡就业创业11000人以上,培训“楚大厨”1000人以上。
2.加快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计划。纳入教联体建设学校覆盖率达到80%以上,参与学校数超过400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4所,新增公办学位23000个。
3.加快实施“助老护幼”拓展行动。新建街道(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7个,完成纳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住所居家适老化改造2430户,建设基层骨干老年学校10所。优化生育抚育服务供给,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2100个以上。
4.实施“健康守护”提质工程。建成7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覆盖30%的基层医疗机构。全市新增床位1200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7.9张,主城区新增床位600张以上。
5.大力推进舒心惠民“菜篮子”工程。新建升级改造城乡贸易市场30个,新建或改造摊位2400个。
6.大力实施“安居孝城”建设行动。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100套以上,改造老旧小区300个以上,2024年底前建设完整社区33个以上,既有住宅加装电梯300部以上。
7.大力开展“增位配桩”惠民行动。推进智慧停车,新建公共停车位7000个以上,新建充电桩2600个以上。
8.实施“孝厨”幸福食堂扩面提质工程。新建幸福食堂300个以上,新增餐位10000个,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市、县两级中心城区社区全覆盖和人口规模3000人以上的村全覆盖。
9.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深入推动农村“厕所革命”提质增效。新增城市公厕87座,改造城市公厕51座。
10.实施城市降温行动计划。加强廊道建设,通风活水,推进冷源建设,增绿透气。推进邓家河湿地公园建设,新建口袋公园34个,实施复兴大道以南片区道路绿化补缺项目、“两湖”绿道项目,新增城市绿道18公里,加快箍湖河新河综合整治。
11.聚力做好农村寄递物流“下半篇文章”。基本建成农产品“出村进城”上行工作体系,全市农产品“出村进城”上行量同比增长20%以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力农民创收增收。
12.实施“游泳进校园”计划。建设不少于40个游泳教学点,辐射不少于20%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