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惬意读闲书

作者: 曾海波
        人的大部分知识是从书中得来的,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冬日白昼短,若是夜晚不能善加利用,整个冬天就会过得很快。泡一杯热茶,一本闲书在手,寒冷全无,似乎时光也回溯到了遥不可及的年代,翻开书是一条射线的端点,它拖着那条线可以延伸得很远很远。
        年少时光,我迷恋金庸,做着江湖大侠的梦想;有时又迷恋琼瑶,得闲便对着窗外神思遐想,编织美丽不老的童话。看闲书的方式很隐秘,偷偷地看,因为觉得读闲书与人生没有什么补益,还浪费时间,谁知几次之后,终于还是被父母发现,闲书自然就不让看了。
        其实,自古至今,人们十分注重读闲书。闲暇时,毛主席也常看一些明人小说、唐宋诗词来消遣。“开卷有疑”是读闲书必须具备的,书中的观点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散文、当代诗歌等等,无一不成为被我“质疑”的对象。
        记得《宋濂借书》里面讲了个故事,说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自幼聪敏好学,但家境贫寒,家里书少,他就向藏书的人求借,遇到疑惑的问题,冒雪徒步数十里,去请教梦吉老师。梦吉是当时有名的大学问家,年事已高。有一天,遇到梦吉外出,并不在家。宋濂没有气馁,隔了几天后再次拜访梦吉,但梦吉不待见他,宋濂只好守在门外等候。深冬时节,天气寒冷,宋濂冻得瑟瑟发抖。第三次,宋濂又来求见,不慎掉入雪坑中,所幸被人救起。这三次拜访,丝毫不亚于程门立雪中的游酢和杨时,以及刘关张的三顾茅庐。就这样,宋濂求学不畏艰辛,不耻下问,借书准时归还,冒雪拜师,诚实守信,敬师可嘉,终成闻名遐迩的一代散文大家。
        读书是人生的必然组成部分。人来到这个世上,从懂事开始,先要集中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时间读书,以此夯实一生的基础,积淀生命的价值,之后才是知识的运用、才能的展示,所以才要坚持不懈,活到老学到老。
        闲书带来了闲情,读到那些精美的文字,置身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中,看到精彩处时,悄悄地会心一笑。每当喧嚣尽去,夜色降临,觉得读书便成为一件惬意与幸福的事情,仿佛生活也增色不少。
        对于读书人来说,最大的诱惑莫过于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每到傍晚,下班回了家,别说读书做学问,就是看张报纸也心绪不宁。我虽有耐心,有时在磕碰喧闹声中,免不了会露出不耐烦的神色。妻子有时会取笑我:“你怕烦吗?那就不该结婚!你不是喜欢清净吗?那就出家好啦,僧房宽敞宁静,还没有家务干扰。”
        “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不能怕被打扰,闹中取静是常事。一室书香,清茶一杯,朋友常聚,谈诗论文,切磋写作手法,更加和睦。年龄渐长,雅兴愈浓。读书点亮人生,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儿,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文明修养不断提升。
        如今网上书店比比皆是,专业的、非专业的书籍应有尽有,想买什么书,指头轻轻一点,就可坐等送书上门。年轻一代爱读电子书,小小一个屏幕,就是一个琳琅满目、无所不包的图书大世界,手指一划拉,要看要买要读的书尽在眼前。插上耳机,让耳朵来“阅读”,也是另一种曼妙的享受。
        读书这种事,雨天可,晴天亦可;白天好,夜里亦好;春暖花开行,冰天雪地亦行。垂髫之年适合,耄耋之年亦适合。读书的形式不拘一格,阅读交流、讨论辨析,“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读书还要虚心,不耻下问,在这个世情变幻的时代,诱惑多多,纷扰迭呈,人心浮躁,我们钻入闲书之中,其乐无穷,其味无穷,可谓“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