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勘 通讯员宁冬菊 冯冰倩
7月27日,我们走进孝昌县陡山乡城南村二组,采访付建舟从贫困户变成村里致富能手,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故事。
2009年以前,付建舟和爱人一直在外打工,两人每月收入加在一起只有一千多元,日子一直紧巴巴的。家中的老父亲年纪大了,照顾上初中的孙子们更加吃力,不得已,两人只得回到了家乡。
家中两个劳动力突然“失业”了,整个家庭收入骤降。付建舟苦苦思索着出路,看到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许多田地都荒芜了,和家人商量后,他决定将同村人不种的荒地都利用起来种植水稻。
村里的荒地林林总总加在一起也有10多亩,付建舟撒下了种子。但城南村是当地有名的“旱包子”,水稻收成全看天。三年过去了,水稻收成不好,入不敷出,付建舟的家底逐渐被掏空。恰逢此时,一双儿女都要上大学了,学费的压力,让这个原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2014年,他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要摆脱贫困,就要先把水稻种好,技术不行怎么办?付建舟开始在电视上跟着农业频道学,跟村里老人们学,渐渐地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种植经验,水稻的收成也一年比一年好,2016年,付建舟的水稻种植面积接近40亩。
“后来搞起养殖业,是村里的罗书记给了我信心。”付建舟边给鸡喂食,边讲起了他的经历。
城南村党支部书记罗真云是付建舟的对口帮扶人,一次上门走访时,他发现付建舟每天勤扒苦做,但是“荷包”却一直没有鼓起来,便鼓励他在种植水稻的同时穿插着种一点蔬菜,还可以把他家院子后面的荒地开辟出来,养殖一些土鸡、土鸭。心动的付建舟当即买来小鸡崽,开始了养殖路。2019年,付建舟家出栏土鸡180只,种植水稻200亩、蔬菜5亩。
除了种植养殖,付建舟也努力寻找着其他的增收门路。家中叔叔在村里有着“烫豆丝”的小生意,到了“退休”的年纪,长辈决定关掉豆丝铺,付建舟第一时间找到叔叔,学会了“烫豆丝”的手艺。去年,仅仅是春节前的“烫豆丝”就给付建舟增收近两万元。
今年疫情期间,付建舟还主动联系到罗真云,将自家种植的7000多斤蔬菜捐给了村里,付建舟说:“大家帮助过我,我有能力了也想尽一份力。”
7月以来接连的几场暴雨,对谷子的收成还是有影响,虽然有些担心,但付建舟说下半年还有“烫豆丝”的活计,家里的收入应该不成问题。
如今,在对口帮扶责任人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共同帮助下,付建舟通过劳动技术培训、产业扶贫贷款、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帮扶等政策支持,加之自己肯学肯钻和辛勤劳动,不仅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也成为了村里人学习的榜样,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四户人家也发展起了种植养殖,日子也越来越兴旺了。